设计案例:城头山遗址博物馆展陈设计

类别:公共文化空间
面积:1530㎡
造价:960万
风格:中式
第七届
354
2558

设计理念

农耕稻作,夯城筑土。 沧桑积淀,聚落古城。 追寻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领悟古城沧海桑田积淀的文化底蕴,有了这种文化的领悟,设计思路得以展开。 “城头山先民智慧”是整个设计一个灵魂性的文化向导。通过展示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的遗迹现象、出土实物与历史复原等的展示,集中对城头山古城遗址进行时空、功能、社会的三维

平立剖面图

展厅空间主要划分为序厅、第一部分 平原在水乡、第二部分 城池起垒土、第三部分 城邑居千年、尾厅。
一层空间主要分为艺术大厅、贵宾室、休息厅、展厅等等。
此图为一层地面材料铺装图,其运用的材料有素水泥地、夹胶玻璃、黑白根大理石、防腐木等等。
此图为一层顶平面图,根据空间展示内容的不同合理地运用灯光布置,设置氛围强弱差异的照明设施来突出展陈重点。
序厅立面图
第一部分(立面图)
第二部分立面图
第三部分立面图
第三部分立面图
(序厅)剖面图
尾厅剖面图
玻璃地台大样图
隔墙大样图
护栏大样图

实景图

序厅引领着开章,城墙和遗址化为主要元素,泥土作为墙面的处理手法,展现出主题的地域特点,墙下的投影为人们打开一扇去了解先民书写人类文明的大门。
该展区墙面肌理处理古朴而厚重,对展示内容的多种展示方式结合又让空间自由、灵动。将该地的地形地貌及其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糅合作为该区的陈展重点。
视觉中心的展台与背景相融合,如同一个历史“舞台”,引领着观众深入城头山古城建筑。场景处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生动表现出城头山古城建筑的特色。
此空间展示的是六千年前城头山先民祭祀的场景。空间上以写实的手法再现当时祭祀情形,展现了先民们对神灵的敬畏,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精神意识的觉醒。
该区域中运用最质朴的展陈手法,将实物与版面相结合进行最简洁平实的描述。巧妙的将互动展项与建筑模型展项结合起来,提高了该区域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最早的水稻田展区中采取写实的手法层层展开,中心区的展台与地面图案的投影,产生质朴与华丽相互衬托之感,以场景复原突出具代表性的最早的水稻田。
将陶窑与居住的场景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统一时代背景和环境的大型复原场景, 概念语言和历史语言相结合,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将器物按类别进行陈列,使得空间的陈列变得更加合理。半高的展柜处理令到空间与空间之前更加通透与融合。
公共墓地·礼神安魂展区我们将最具代表性的墓葬并列展示,模拟文物出土时的情境,营造考古发掘现场的真实感,让展示内容以最直白的方式展现出来。
多媒体投影模型及影片的播放让观众对城头山古城的历史和文明发展更为清晰明了,将临近尾声的展览再次推向高潮。
展陈:第二部分 城池起垒土 细节
展陈:第三部分 城邑居千年 布展细节
展陈:第三部分 城邑居千年 场景
展陈:第三部分 城邑居千年 布展细节 3
展陈:第三部分 城邑居千年 场景细节
展陈:第三部分 城邑居千年
展陈:尾厅 结束语
艺术大厅

效果图

序厅引领着开章,城墙和遗址化为主要元素,泥土作为墙面的处理手法,展现出主题的地域特点,墙下的投影为人们打开一扇去了解先民书写人类文明的大门。
该展区墙面肌理处理古朴而厚重,对展示内容的多种展示方式结合又让空间自由、灵动。将该地的地形地貌及其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糅合作为该区的陈展重点。
此空间展示的是六千年前城头山先民祭祀的场景。空间上以写实的手法再现当时祭祀情形,展现了先民们对神灵的敬畏,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精神意识的觉醒。
将陶窑与居住的场景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统一时代背景和环境的大型复原场景, 概念语言和历史语言相结合,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该区域中运用最质朴的展陈手法,将实物与版面相结合进行最简洁平实的描述。巧妙的将互动展项与建筑模型展项结合起来,提高了该区域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相似设计案例推荐

公共文化空间 | 4000㎡ | 400万 | 中式,现代

第十届设计案例:天竺黄花梨艺术馆

公共文化空间 | 3200㎡ | 550万 | 中式

第八届设计案例:上海九州书院

公共文化空间 | 1200㎡ | 800万 | 欧式,美式,新古典,中式,现代,地中海,东南亚,日式

第八届设计案例:成都崇州道明 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