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案例:走马灯之家
第十二届
300
3
设计理念
这是业主给家中一对龙凤胎准备的新家,拿到项目时小孩刚刚满月,在与业主沟通中自然萌生了一种想法,那就是以儿童成长为切入点,探索居住空间对不同成长阶段的适应性,同时希望改变当下常规的厅室功能布局,给儿童成长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条件,建立紧密的亲子关系。
通过对儿童成长的过程分析,认为12岁之前小孩受家庭环境影响较为明显,之后由于住校等原因会与家庭距离越来越远,因此设计上需要着重考虑12岁之前的居住需求。
(串联的环形动线)
设计上利用一条环形动线将各功能区加以串联,使之成为对孩子开放的公共空间,这样小孩的活动范围由客厅扩大到整个居室,房间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成为父母与孩子共同探索生活感知世界的窗口,当小孩与父母共同完成家务或者分享兴趣爱好的时候这不仅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建立了紧密的亲子关系。
(切分的推拉移门)
串联的开放空间有利于婴幼儿阶段孩子的各方面培养,但随着小孩的长大,尤其是学龄期以后对独立空间的需求会逐渐增多,因此采用推拉移门将环形动线切分成多个独立的功能区,这样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掌控空间的公共与私密,整个居室就像是一件玩具可以随时切换成想要的形态。
(灵活的居住模式)
根据儿童成长过程分析,婴幼儿期需要子母房方便父母对小孩的随时照料,学龄期儿童出现性别意识需要有自己的房间,而青少年以后孩子在家时间急剧缩短,将他们的房间打开作为公共空间综合利用,避免了因房间空置造成的资源浪费。
(多样的成长设施)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12岁之前是小孩受家庭环境影响最多的阶段,设计上提供攀岩墙、爬梯、秋千等运动设施给小孩的体能锻炼创造条件,同时涂鸦墙、钢琴房、读书角的设置有利于儿童智力和感知能力的多向发展。
(动态的空间序列)
项目取名之所以为“走马灯之家”是因为它与传统走马灯一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空间序列,人在其中运动与连贯的空间相互重叠构成丰富的动态画面,这与常规住宅的独立空间相比更能展现居室生活的丰富度。
平立剖面图
原始户型结构坐北朝南,采光良好,内部墙体多为非承重墙,便于后期拆改,设计上做了一条环形动线,将各功能区加以串联,空间上更加开放,有利于儿童成长过程中对于日常生活的全面感知以及建立紧密的亲子关系。
洄游动线分析与移门布置分析
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居住模式
玄关设置洗手盆、坐凳、镜子及挂衣区收纳,同时设置婴儿车收纳区;开放盥洗区便于家庭成员日常洗漱以及家政清洁使用。
设置秋千、攀岩墙及爬梯等设施给儿童体能成长创造条件;在容易碰头的位置进行圆角处理减少磕碰;巨型移门可作为涂鸦墙,同时也可以粘贴投影幕根据需要调整投影位置。
客餐厅相互融合,激发多样的生活场景,原有家具重复利用,协调融入设计当中,节约了整体造价,避免了资源浪费。
隔断墙采用热镀锌龙骨做支撑以减少墙体厚度,壁挂洗衣机支撑龙骨单独设置,减少了因为洗衣机工作带来的墙体震动,墙体内部填充隔音棉,面层满铺隔音毡强化隔断墙的隔音效果。
对于移门的隔音处理,与墙体交接的缝隙采用密封胶条封堵,移门底部安装升降密封条增加隔音效果。
实景图
玄关看向客厅,通透的空间将实现引向室外景观。
客厅不做大件家具,给小孩活动提供充足空间
巨型移门给日常生活带来非常规的居住体验,开合之间空间或通透或私密,黑色移门可粘贴投影幕,满足客厅和餐厅的观影需要,同时还可以作为涂鸦墙,培养儿童艺术天分。
客厅与儿童房连通给小孩活动提供更大空间,设置秋千架和攀岩墙,并且给儿童玩具设置独立收纳区。
原有书架与定制柜协调,开放的场地满足小孩开展各种活动。
阳台位置设置成工作台,便于日后学习或手工操作。
儿童房设置攀岩墙及爬梯,睡觉空间做成上铺,给地面儿童活动提供更多场地。
儿童房看向客厅
主卧床头设置整面衣柜及化妆台,功能集约化,空间更宽敞。
卧室靠墙衣柜及地台增加收纳功能
主卫采用玻璃砖增加内部采光
开放盥洗区便于家庭成员日常洗漱及家政清洁
次卧根据儿童成长不同阶段可作为老人房、女孩房或开放书房等,小孩使用时可睡上铺,地面给小孩活动提供更多空间。
钢琴房和备课室置于同一独立空间内,采用推拉移门形成密闭空间,加上隔墙的特殊隔音处理,减少了与其它空间的声音干扰。
过道圆拱门洞在保证舒适吊顶高度的同时弱化了梁高产生的视觉突兀,连续的圆拱门洞产生了新的秩序。
玄关设置洗手盆满足进出清洁需要,玄关柜满足鞋子、婴儿车及其他杂物的日常收纳,柜子底部预留空位便于换鞋。
分享
相似设计案例推荐

普通户型 | 85㎡ | 30万 | 现代
第十届设计案例:天籁之音

普通户型 | 120㎡ | 42万 | 现代
第十届设计案例:黑色是宇宙的底色

普通户型 | 185㎡ | 160万 | 现代
第九届设计案例:盛开的蔷薇
少数建筑设计工作室
广州丨2套作品
预约咨询
TA的更多设计案例

普通户型 | 110㎡ | 25万 |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