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案例:房舍巷子
第十二届提名奖
580
1920
设计理念
人们所可感知的空间总是伴随着形式产生,所以找到传统原型然后通过现代手法做形式转译的过程是设计的基本策略。我们在思考房屋建构过程中,认为老北京胡同巷子是一个很好的建筑原型。一条街巷充满了各种错落有致的房舍,街巷与建筑群落相互依存,所以我们将这座住宅赋予一个全新内向化的城市概念。那些曾经源于生活、源于电影、源于内心的胡同场景,设计师找到传统原型再通过现代手法做了形式上的“转译”。在化繁为简、去伪存真的过程中,将胡同生活化、室内化、现代化甚至极简化,是属于这里的设计语言。
通过梳理功能、动线和类型后,在内向的房屋体空间中,顺势做了三组建筑群,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拓扑形变,形成丰富的场景组合。这像极了微缩的城市街道,也让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生活意向。比如在胡同里穿梭,在大树下乘凉,坐在长椅上看书,三五好友一起上房揭瓦,站在屋顶上眺望远方等。因为这样一条胡同,每个空间有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孩子们在其中穿梭嬉戏、尽情探索,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成长乐趣。这条崭新的现代胡同,将北京胡同的生活特色,街坊邻里关系,内外关系,场所记忆都分别进行了现代性的空间转译。承载着屋主夫妻过往的城市印象,并匹配当下的生活方式,将来也会成为孩子们的独家记忆。让城市记忆嵌套在这栋房子之中,同时赋予更适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室内亦可以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胡同。
项目视频
平立剖面图
实景图
客厅、广场与戏台客厅是内化的城市广场,在中国传统巷弄里戏台通常伴随着广场、厅堂、露台的形式呈现。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考这栋内向建筑物的空间关系时,认为“舞台感”的呈现尤为重要,它可以形成整栋房子的精神核心。让看与被看,演者与听者之间的关系,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钢琴和壁炉融合为一个中心舞台,整体建筑空间组织围绕着舞台展开,舞台作为带动空间形态产生多种观看角度,相互环绕、俯视、框景、对望等,让空间形成场所感,宁静且悠扬的声音响彻周围。餐厅、客厅、舞台、书墙四个功能区沿着南侧光源方向一次排布,深灰色的地面砂岩,让户外粗旷的质感与内部纯净的界面形成对比。
楼梯向上的延展楼梯是胡同的尽头,也是进入屋顶阁楼的向上通道。柚木饰面完全包裹,延伸到顶部,营造出小木屋的结构形态。楼梯内是L型的拐角空间,光悬浮于踏步之间,通过空间的挤压收缩后,人们进入带有神秘感的阁楼空间。
房阁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以游憩、远眺、观景之用,在民俗活动中也有选婿之用。东侧阁楼空间就是是房儿胡同的第一组建筑物。木屋顶与木地板材质遥相呼应,人在自然中悠然休憩。映入眼帘的却是极为现代的玻璃曲线,光勾勒着结构清晰可见。圆洞气泡窗,连接着内部与外部,充满趣味和活力,亦可远眺互观。
北京胡同作为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也是人们将生活空间由“屋内”延展到“屋外”,从“小家”延伸到“大家”,形成一种共享生活的模式。现代版的室内胡同,在起到了各房间联通的作用同时,内与外之间也产生着微妙的互动关系。孩童们在胡同里穿梭嬉戏,饭后人们在屋檐和树下纳凉,“树”成为了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符号象征。通过纵向的格栅墙贯通街巷两端,起到了低空间延展视觉高度的作用。
北京胡同作为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也是人们将生活空间由“屋内”延展到“屋外”,从“小家”延伸到“大家”,形成一种共享生活的模式。现代版的室内胡同,在起到了各房间联通的作用同时,内与外之间也产生着微妙的互动关系。孩童们在胡同里穿梭嬉戏,饭后人们在屋檐和树下纳凉,“树”成为了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符号象征。通过纵向的格栅墙贯通街巷两端,起到了低空间延展视觉高度的作用。
走到胡同西侧尽头就可以看到房儿胡同的第二组建筑物,它是一个完整的房屋形体,也具有一定的封闭属性。建筑物左侧的通道犹如从房体建筑延伸出来断裂的夹缝,连接着街巷两端。房屋下的长椅形成了一个休憩和阅读的共享空间,人们利用这条通道互通有无。
屋顶天台通过西侧的曲折楼梯我们上到屋顶天台,这里也成为了房儿胡同第三组建筑物。从这里窥视你依然能找到儿时上房揭瓦的兴奋,眺望远处的建筑群,看着夕阳掠过树梢。这些传统的片段组成了一个既熟悉却又不曾体验过的空间。我们将这个空间赋予了儿童游戏区的功能属性,同时它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的延展。在探索当代北京人生活方式的原型伊始,新的室内胡同生活由此展开。
游戏房我们将房儿胡同内部的每个房间赋予建筑门户的意义,共设计了五间房。不同房间的形式特征略有不同,通过游戏网连接着两组建筑屋之间,同时覆盖在了房间的顶部,赋予了开放和互动的意义,让内与外更好的产生连接。同时在居住人口多的时候也可以临时封闭,改成一个单独的客房使用。
儿童空间组合第二组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上下两个房间。利用空间的高差错层,形成了新的建构体系。上部分房间需要通过半段楼梯进入其中,其空间特征为半封闭,内部通过两步台阶完成休憩动作,床铺恰好利用了房屋低矮部分,同时也是下半部分房间的楼板。这里赋予了书房的功能作用,在居住人口增加的时候也可以改为一个独立的儿童房空间。
第二组建筑物的下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儿童卧室。床铺的设计正好利用了上面房间的楼板以下空间得以实现。圆形的旋转窗也可以为房间提供一定的通风和采光作用,同时在二孩共同居住的时候,留出相互沟通和连接的可能。
主卧室主卧位于第三组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其空间特征为隐私和封闭,我们赋予了寝室的功能作用,并且也是个带衣帽和独立卫浴的主卧套房。
效果图
分享
相似设计案例推荐

大户型 | 395㎡ | 260万 | 现代
第九届设计案例:疏影

大户型 | 400㎡ | 300万 | 现代
第九届设计案例:卜·居

大户型 | 280㎡ | 320万 | 现代
第十届设计案例:龙湖·原著-悄然
刘阳
北京丨1套作品
预约咨询